方言与民俗(音频)| 东江上的东莞风情(东莞粤语)
东莞地图上流淌着一弯江河,名为东江,在东江上东莞的美味风情不断演绎着,无论春夏秋冬。
(黄思敏-洪梅镇)
在东莞的东江的上游,有这么一盏灯总在热闹的春节中亮着,它是“岭南第一灯”,以洪梅花灯为原型,高11米、宽9米,由“开灯大吉”、“天姬送子”、“柳下传书”、“五子莲灯”等12幅巨型图画组成。
那什么是洪梅花灯?
实际上洪梅花灯由来已久,源于汉代,盛于唐代,品种繁多,有添丁灯、长寿灯、棱角灯、龙头灯、鱼灯、中秋灯等等,是东莞现存最具岭南传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品之一。
而花灯节的举办源于一个习俗——“添灯”,这个习俗相传在清朝便已形成,分为“开灯”和“结灯”两部分。
“开灯”意指男孩出生后的第一个正月初一,家长要为他在庙里挂一个灯笼祈福。而“结灯”,则是要在新年正月十四和十五交子的那晚,将花灯升天。传统风俗上,点添丁灯时,要用刀在灯的一个面上戳开,点上蜡烛。灯下面有留须,上面写上婴儿的名字。
如今,“添灯”的习俗已经演变成了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,每年春节,在洪梅广场中,“岭南第一灯”与数千盏洪梅特色花灯同时点亮,来自各个镇区的东莞人聚集一起,人潮涌动,慢慢地,人群消融在花灯节点点灯火的光与影中。
(叶沛君-道滘镇)
在夏日端午节中,东莞人总要去买东莞名粽—— “道滘粽”。“道滘粽”是东莞东江水乡中道滘镇的特产,上世纪三、四十年代即已驰名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粽”。
道滘裹蒸粽在大多东莞人的口中都叫“咸粽”,但是“又咸又甜”才是“道滘粽”的味道。然而,“道滘粽”并不是一开始就是甜的,后来甜味的加入,是有故事的。
“道滘粽”用料讲究,选用上等咸蛋黄、湘莲、绿豆、五花腩、糯米,加上蒜蓉、沙姜、五香粉等调料品配制、明火滚煮数小时,方可大功告成。
“道滘粽”是道滘的代名词,也是道滘人独属的回忆,道滘粽带给道滘人的是情怀。还记得小时候每逢端午节,家里老人就会呼我们这些小孩到厨房的蒸锅里面拿粽子吃。那时候还是在吃不完一条粽子的年纪,老人家们就会拆下系在粽子上的绳子,然后在粽子中间割开两半,切割的技术也是“堪称完美”的,切口整齐,蛋黄也好像分毫不差地被分为两半。而我们,却好像怎么也“学不会”,或者说是不想学,其实是想依赖可爱的老人家。如果说家乡的味道,那大概就是道滘粽承载的人情味吧。
(万汉熙-万江镇)
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五月三十日,东莞人开始在东江上划龙舟、洗龙舟水、趁龙舟景、裹吃粽子、吃龙舟饼、食龙舟饭、唱龙舟歌等一系列与龙舟有关传统活动,称为龙舟月。最主要的活动便是龙舟竞渡,每年此时,莞邑万人空巷,热闹非凡。其中,万江的龙舟赛是最早举行和最具规模的,因此万江龙舟景被誉为“东莞龙舟第一景象”。
竞赛形式主要分为两种 :一是友谊赛,群众称之为“趁景”,不设奖品和名次,这种竞赛形式较为自由。另一种比赛形式是“放标”,即是龙舟竞速, 群众称之为“斗标”、“斗大景 ”、“ 斗景尾” 等。
“扒龙船”不仅仅是简单的竞技比赛,更寄托了水乡人们祈求风调雨顺,驱邪保平安的美好祝愿,是东莞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!
(郭银瑛-高埗镇)
端午过后,再过一个中秋,在月饼的香甜软糯中,人们期待着冬至的到来。“冬至大过年”,东江下游南支流经过的东莞高埗镇人民,正在准备着“做冬”。
“团”其实是冬团,顾名思义,就是过冬至吃的团子。冬团是“粉果”的一种,它最重要的制作原料是糯米粉。糯米粉过筛,再往糯米粉里加合适比例的热水,把粉烫熟,把面揉成团。
高埗的团有两种口味,一种是甜的,一种是咸的。甜的馅料是碎花生混合白糖,咸的馅料是眉豆沙混合盐和少量糖。而两种馅料表皮的颜色也也不同,咸味的是红色的皮面。这种红色是用苏木浸水而得的。
咸的馅料虽然简单,但很讲究。眉豆煮熟后,要用专门的盅捣碎和调料混合,而不是直接在锅里翻炒,翻炒过的眉豆会很快变得硬实,失去口感。甜的馅料是白糖和花生碎的组合。
就这样,冬团的表皮和内馅准备好了。
糯米皮取小份,用拇指在手掌上按出小碗的形状,再填入满满的馅料,捏合开口,双手揉圆,定型。一个一个的团子被整齐地放入蕉叶上。最后放进蒸笼里,十五分钟之后,香味溢出,孩子们笑了,饿了,争着要吃热腾腾的冬团。
高埗人喜欢饱满的事物,所以每一个冬团都是最饱最圆的样子,三个四个地挤在一片蕉叶里,像极了豌豆荚被撑开的形状。冬至是和除夕一样,要一家人整整齐齐在一起吃一顿饭的,这圆圆的团子,是一家人在不算太冷的广东的冬天里,一起分享的喜悦。
文案/图片
部分源自网络,侵删
音频
黄思敏/叶沛君/万汉熙/郭银瑛
方言点
(按录音顺序)东莞 洪梅镇/道滘镇/万江镇/高埗镇
《东莞粤语语音研究》后记
方言与童谣(视频)|东莞茶山童谣之《摇咕噜》
说说咱的家乡话(视频)|刘纳言:东莞32个镇街到底有什么不同?
做语言资源保护公众号不容易,每天更新公众号更不容易,而每天提供新语料尤其不容易。很多读者还没养成打赏习惯,提倡每个月打赏一元钱,积少成多,我们的事业就有希望。谢谢各位!
本期小编 | 小胡
责任主编 | 老甘
投稿邮箱:jnufyzx@163.com